我叫王大光,今年七十多岁,退休有十几年了。1963年,我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担任技术员,后担任一重点项目的施工组长。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我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电力系统专业讲师,后来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福建电力系统工作,就这样与电力结缘,一晃就是四十年。
1985年,作为福建省优秀技术人才,我被引进到福建电力试验研究院系统室工作,工作重心是电网的发展。当时,我常常到省电力调度所,这里的调度台屏幕就像一块“大拼图”,所有的线路、断路器都是画好的,然后一小块一小块贴上去,如果有新建或者调整的接线,就让厂家做好板块进行更新替换。
谁想得到,“拼图”赶不上现实的发展,上岗没多久,就拼不下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最大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仅有5万千瓦,省网是东部沿海一带110千伏、西部220千伏,周长约800公里的电磁大环网,不与外省联络,是省级孤立电网,由省电力工业局负责管理。
“福建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当时的福建正在推进华能35万千瓦机组项目,这一度让调度所的同仁们非常犯愁,装机容量一下子从5万千瓦跃升到35万千瓦,要怎么接进当时甚至还没有实现全省220千伏环网的“小电网”呢?电力接线图要怎么拼下去啊?
当时的福建,大型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刚购置,专业分析团队刚刚培养,电网安全稳定策略研究正处于起步状态。这大机组到底要如何运转,没有人能回答。
为破解这一难题,1985年,原省电力局成立了一个以原中试所(现电科院)为主的科研攻关小组。工作伊始,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可供借鉴,我和科研攻坚小组成员们,学习当时最先进的电力系统分析知识,掌握电力系统分析和综合技术,夜以继日不断克服计算数据处理量巨大、规律庞杂,工程实践新技术多、措施试验涉及面广风险大等困难。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要用大型计算机,可是整个电力系统都没有,只能借用。
在条件艰苦、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团队最终提出建设220千伏全省大环网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频率、电压、功角稳定的综合措施。
1986年,电科院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开展“大机小网”技术攻关。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88年9月,国家“七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港口火电厂——华能福州火电厂在闽江口的长乐县筹岐村建成投运。
1988年-1992年,随着福州马尾红山、福清林中、莆田笏石、泉州惠安、厦门李林5个新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福建成功实现220千伏全省大环网。我们的措施布置在这些变电站,同时在华能电厂和福建东部各主要变电站设置了“联切”安全自动控制系统,系统装置是当时自主开发的最先进设备。
就这样,我们提出的措施使得机组在比较小的电网中安全并网运行,并持续多年满出力运行,年利用小时达到6000小时之后,避免了窝电,降低了网损,减少了拉闸限电,助力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经济腾飞。
“大机小网”项目从1988年至1994年持续进行着,其中综合技术措施以及安全稳定自动控制装置的开发、安装调试和运行代表了当时我国的最领先水平。项目成果还获得1994年电力工业部二等奖,也是当时福建电力系统获得的最高省部级奖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
1990年5月16日,原福建电力试验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在华能福州电厂进行350兆瓦机组甩负荷试验。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97年,原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在嵩屿电厂开展2号机励磁系统定检。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现在的福建电网早已今非昔比,1000千伏特高压入闽,省内1000千伏榕城站投运,500千伏网架日益坚强,智能变电站、柔性直流输电、调度通信的各种新技术获得应用……我想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对各级组织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老一代以及各级行政和技术领导、共同奋斗过的省内外单位和同仁表示深切敬意和怀念。同时,希望年轻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注重学识和经验的积累,注重内在规律的总结,坚持实践,捍卫科学和真理,千锤百炼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王大光)
(王大光: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原为国网福建电力首批聘任的电网技术首席专家、电科院系统分析专业权威专家,与福建电网结缘四十载,2006年退休后还一直为福建电力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