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戴假发的人》延续了导演董越的个人风格,侧重人物心理展示和时代特色,如心魔和执念。

  02该片以南方小城低压阴郁的氛围渲染角色心态,与《暴雪将至》形成鲜明对比。

  03黄晓明在片中饰演孟中,成功律师,其内心执念和心魔永远留在了那个雨夜。

  04电影对时代背景和叙事纵深的把控,角色状态和内心的刻画,以及镜头感氛围,使观众了解了导演的优势。

  05除此之外,赵四这一个角色可能被认为是20年之后的余国伟,被时代所抛弃,依然保有着当初的主观执念。

  该片的导演董越,之前长片首作就是2017年的《暴雪将至》(如下简称《暴雪》),看完《假发》之后俺回去又简单过了一遍《暴雪》,发现二者有一脉相承之处。

  都是犯罪类型片,两部电影故事没有可比性,但在叙事过程中,导演融入两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算是其个人风格吧。

  ★人物心理,可以归纳为心魔或者执念,《暴雪将至》里的余国伟和《戴假发的人》中的孟中,都是被困在过去的人,只不过前者被迫沉溺,后者希望走出(主角名字就是梦中的谐音);

  时代特色,可以归纳为转型期,《暴雪将至》的故事一开始发生在1997年,背景是时代转型的开始,余国伟没有跟上转变而是被执念所桎梏原地踏步,个体追求被时代无情碾碎;

  《戴假发的人》故事开始是千禧年前后,是时代转型中期,孟中第四次法考上岸,是跟年代背景设定相符的,但是他同样被困在2000年前后某个雨夜,也是走不出来。

  无论主角孟中如今多么成功,那个戴假发的人,都像影子一样一直缠着对方,挥之不去,使得时代轨迹永远无法消除个体记忆,可见,该片跟《暴雪将至》的主题正好相反。

  雨,成为两部电影气氛营造的有效方式,《暴雪》里的下雨天冰冷刺骨,对比本片南方小城的低压阴郁,同样的潮湿环境,反衬到角色心态上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下面咱稍微展开说一下。(放心,没有剧透,不过没看过电影的朋友,可能也看不懂)

  千禧年,俺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能这样说,我们国家的经济渐渐走出了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霾,是随后10年快速的提升的起点,这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此时下岗潮已经临近尾声了。

  孟中的故事起点,其实还要往前倒推两年,应该是1998年,他第一次法考失败,当时时代转型正酣,工厂肯定已经不行了,所以孟中和他父亲有大彻大悟的感觉,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了,所以老爹才要让参加法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岸”,走出去。

  相比之下,《暴雪》里的余国伟就不一样了,同样是想“上岸”,但老余是想重新上岗,寄希望于抓到凶手,被所有人都认可,从而留在体制内。从这一点上来看,当年的段奕宏

  可见,《假发》的时代背景是很特殊的,少见将时代背景放置在转型期的尾声,让黄晓明

  那是该角色人生的最低谷,也伴随着连绵的大雨,对氛围和角色状态进行渲染,伴随着低沉的音效辅佐,以及孟中开出租时遇到了形形人物,同样也反衬了角色内心——颓废、低沉、险些自杀,这个时代的闪回,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就好像有一团低气压团一样,一直压抑着整体氛围。

  直到四次考试,终于上岸。然后一杆子被支到了20年之后,两个时代的滤镜完全不同。那个胡子拉碴、发型凌乱的孟中,已经变成一个成功且发际线快看不到的成功律师。

  而随着他生活发生明显的变化,也是与时代变革完成共振的,我觉得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电影有着很强的时代纵深感。

  一个随时代变革,生活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人物,本该有着更光明的未来,但是他的内心执念和心魔,也像《暴雪》里的余国伟一样,永远留在了那个憋闷的时期。

  其实看《暴雪将至》的时候,我就有种猜测,直到看完了《戴假发的人》,这样的猜测更加明显了。

  导演肯定看过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甚至是粉丝也不一定。因为两部电影的人物状态,都跟小说中公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很像,尤其是本片。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什么人,就是一个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幻想,脱离生活;他实现自身的理想,近乎于偏执的完成着自己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自己内心深处有着一套自我认同的价值准则。

  当年《暴雪》余国伟就是这样,他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觉得某个人就是罪犯,觉得燕子就是下一个受害者,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以为的那个目标,甚至未曾发现自己早已被时代所抛弃,到头来却发现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导演选择黄晓明饰演《假发》里的主角,也是有意为之,孟中就是这样的人物。

  那个雨夜,被压抑过头的孟中,一时冲动,失手“打死”了一个闹事的醉客。如果当时他选择投案,大概也属于激情杀人甚至防卫过当之类的,因为并不是他主动行为。

  但是他趁着雨夜,选择了逃走,而随后的故事发展和角色心态描写,俺认为是全片最好的部分。

  这段情节的发展,就非常《罪与罚》了。联系起开场孟中的自述和赵四对他的评价,梦孟中这个人,跟所有人都不一样,很个性。

  这位去殡仪馆假冒亲属去殡仪馆辨认尸体,那种疑神疑鬼的心态,让他余国伟附体,就觉得太平间里那个人就是他误杀的假发男;考场上看到了谢顶的监考老师,也觉得老师很像太平间里那个人(我有点脸盲,这俩人是不是一个人演的啊)

  当他以为万念俱灰,却没想到柳暗花明。第四次法考发挥那么差,竟然通过了,也得知,江中男尸案就那么不了了之了,没有一点人怀疑自己。

  这一切的转折,几乎成了某种神秘的命运安排,让他得出“这是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的结论,这就非常像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唯心主义,以至于孟中随后所有的行为动机,都建立在非常自我的行为准则上。

  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把伸张正义当做了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不惜代价。甚至还暗中查到了当年受害者女儿的下落,看到对方生活不如意之后,还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结果让对方误以为大叔是在泡自己……

  可见,孟中跟《暴雪》里的余国伟都很像,所有的行动目标都建立在非常自我的观念之上,而两位角色的根据,大概都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

  但是,不管希望实现理想的人,其理想有多么崇高,其追求的目标有多么向善,能有多么为了他人伸张正义的行为,终究他是建立在自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前提下,是一个赎罪的心理。

  片中还有两个小细节,孟中套取对方口供,采用的是贿赂;他帮助魏娴,是跟踪对方,肆意闯入对方的生活……有点未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的感觉。

  可见,无论过了多少年,时代变革有多么大,他的内心,也被永远的留在了那个雨夜,成为挥之不去的心魔,转化为执念,最终也遭遇到反噬,就不剧透了。

  但是,电影发展出不一样的态势,得益于导演最大的优势——非常擅长刻画人物,把控人物心态。

  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桥段,乃至或氤氲或潮湿的氛围,都是在为核心角色服务,有了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控,才让一个并不算特别突出的剧本,呈现出另类的感受。

  随之而来的,也是有演员表演的加成。“导演”这个职位的功能,也包括了指导演员的表演。

  为了让演员精准呈现出角色状态,导演肯定也会一遍遍地指导演员如何展现出最合适的一面,所以《暴雪》余国伟的角色,能让段奕宏拿了东京电影节影帝。黄晓明在本片里同样精彩,不单单是减肥多少斤、妆化造型加持上,那种前后不同的状态真就是演员演出来。

  我不敢说这是黄晓明最好的一次,但绝对非常出彩,因为导演的优势所在,以及他将电影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该角色的塑造之上。

  而电影对氛围和角色状态的把控,也是相辅相成的。孟中最后一次考试的“低气压”处理,让人喘不过气来。

  或者说,至少这一部优秀的电影,让观众了解到了该导演的优势所在——对时代背景和叙事纵深的把控,角色状态和内心的刻画,以及镜头感氛围。

  PS,都说孟中的人设,跟《暴雪将至》里的余国伟很像,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

  文中也说了,二者的心态和处境是完全相反的,只是行为准则和执念心结方面,是导演一脉相承的地方。

  其实本片里,由于时代跨度长,也经过那个转型的年代,《戴假发的人》里,还有一个更像余国伟的角色,那就是赵四。

  我甚至觉得,赵四就是20年之后的余国伟,那个一直活在过去世界里,那个被算命的说会出人头地、自认不凡之人,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的人,这么多年之后,依然保有着当初的主观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