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飘香的田野里,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指定”的电力通道开始数据采集,一个个实时检验测试的数据不断同步传送到地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后台,自动进行验收分析。近日,在重庆梁平区四方村1号台区配网改造工程智能化验收现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下称,国网重庆经研院)配网工程管理中心专责兰倢看着一组组数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无人机航拍的重庆梁平区四方村1号台区配网改造工程智能化验收现场(梁燕 摄)
重庆是一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显著的城市。据了解,近两年来,国网重庆经研院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自主开发了配电网电能质量精准治理软件、三维可视化软件及工程无人机智能验收应用平台,通过“三链融合”发展,在多个台区进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受到市场的欢迎。
据介绍,常规的农村供电质量治理工作开展方式比较单一和原始,主要是现场走访,工作人员需爬坡上坎靠双脚“丈量”现场,凭借经验和简单的测量仪确定电杆位置、档距长度等,完成一个台区收资一般要耗时一两天,拿出的设计图纸也不够精准。
“现在用无人机做测量,不到半天就能轻松搞定。”国网重庆经研院配网工程管理中心专责李音洁介绍,依托无人机全面扫描工程现场地形,结合建模软件,能够实现项目周边地形地貌、杆塔路径及房屋建筑的三维实景建模,直观地展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施工变更的风险,确保项目精准投资。
农村供电质量提升问题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性问题。随着空调、取暖等大负荷用电设备的逐渐普及,加之节假日、农业开发等季节性大负荷冲击,存在很大的用电波动性,让原本供电半径偏大、线径偏小、变压器容量偏低的农网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国网重庆经研院让大数据“多跑腿”,使用系统对片区每家每户的用电峰谷进行模拟,然后再进行精准设计,就像医生给人看病,“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农户的“体质”特征,开出“差异化调理”方案,极大减少前期“诊断”漏洞。
让人意外的是,国网重庆经研院针对这个台区改造拿出的首个治理方案,遭到了四方村200多亩榨菜基地里70多户居民的坚决反对。为此,四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和平多次上门进行调解,事情也很快传到了屏锦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段红平耳中。
“我们组织大家开院坝会,了解后得知,这个榨菜种植基地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居民主要是担心电线、电杆过境,会影响今后的播种和收割。”段红平跑了两三次现场,和电力公司及时进行了全面沟通。
“我们改造提升农村供电质量的目的,是助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百姓合理的要求,电力肯定要全力支持。”国网重庆经研院配网管理党支部书记马静波得知情况后,及时组织评审专家进行技术探讨,将电网建设规划和属地发展规划有机结合,通过技术调整,做到规划超前,避免今后的电网建设再绕“弯路”。
据了解,在这种“定制化”服务模式下,供电公司只需提出具体需求,台区一张图校核,系统通过数字化拓扑自动生成,仿真分析计算书,就能提供多种治理措施,帮助客户快速找到治理方案的最优解,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完成治理方案“交钥匙”服务。
配电网电能质量精准治理软件还可引入柔性直流调压装置等新技术产品改造方案,能自动化、针对性地分析,提高改造后的电网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国网重庆忠县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网专责潘虹介绍,通过配电网电能质量精准治理软件测算,辖区黎明村2号台区配网提升工程最终改造方案用一台调压设备替换了此前添置一台50千瓦变压器的计划,并在线路和塔杆改造上进行了全面优化,仅此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就节约资金17.23万元,节约资金率达26.9%。
重庆梁平区四方村1号台区配网改造工程智能化验收过程,更是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验收课”。技术人员依托无人机采集的高清杆基图像,自动形成竣工路径图,完成线路真实档距计算,识别统计物料类型及数量,研判实施工程质量缺陷,形成“自动识别+人工调整+无人机协助”的快捷验收,极大降低了人工核查强度。
“创新技术改善了客户满意程度,提高了电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上的水准,还促进了清洁能源的普及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推动电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国网重庆经研院院长项维表示,创新永不停步,服务永无止境,国网重庆经研院将进一步加快系统软件模型推广应用,积极助力能源转型,为美好生活赋能。(杨义 梁燕 汪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