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有必要从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的方面出发,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着力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循。
创新引领,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协同创新的同时,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氛围。
协调发展,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注重区域、产业、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市场环境,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实现差异化与互补性发展。继续深化区域间合作机制,强化数据、信息资源的交互流通,依托区域产业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绿色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文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将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开放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经验看,正是通过对外开放,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入中国,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经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竞争。从现实情况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通过国际合作吸收全球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
共享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民生福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就业创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支撑。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东部地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聚焦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兼顾制度创新。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工作,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以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枢纽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提升自身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水平。切实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动能,使中部地区逐步缩小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并成为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重要增长极。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尽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尽快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良好、技术积累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系列有效有力措施,让东北地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点。
需要强调的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还需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以深化区域协同联动与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一是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二是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三是加强区域间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更好维护市场秩序;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将为我们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创新热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切实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推动形成先发优势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现代服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以科学技术创新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