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消息,嫦娥五号搭载的水稻种子目前生长良好,已经长成稻苗。3月 29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将这一批“太空稻”由温室大棚中转移出来,将移栽至室外试验田。

  据了解,嫦娥五号搭载的水稻种子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品种为“航聚香丝苗”,共计 40g。这批种子经历了 22天 21时的太空飞行,于 2020年末成功随嫦娥五号返回舱回到地球。据悉,此次嫦娥五号任务搭载的种子属于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经历的辐射环境更复杂多样,有利于产生更多新性状。

  从微博 @央视新闻的直播画面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一批水稻苗长势良好、根系发达,科研人员分别对每一组水稻进行编号。

  这一批“太空稻”将在玻璃容器中临时存放,随科研人员乘车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该基地距离广州市中心约 46公里,有生态公益和经济林地 1270亩、旱坡地 1563亩、水田 800亩、水库和水塘 230亩。

  农业专家这样认为,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因为地面上根本没办法模拟这种太空环境。我们都知道在宇宙中有很多离子辐射线和空间磁场,这都是地球没有办法进行模拟的,而且高真空高洁净的宇宙环境也能够让种子产生一些变异。所以太空水稻培育出来的新型品种具有变异大,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和抗病力强的特点。

  比如说,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其植株就比正常的要低14厘米左右,生长周期也缩短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能加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而更短的生长周期能够大大减少温差,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产量。

  之所以这些优点从太空中经过诱变而来,是因为太空中的辐射强度要比地球高得多,而且在微重力和高真空的环境下,种子的基因会产生很大的变异,毕竟亿万年来在地球上生长的植物,不管是形态生理还是进化都受到了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到失重的状态,再加上受到其他的辐射作用,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本来在地面上环境中难以产生的基因变异行为。而这种变异通过专家的研究和培育,提取其中有效有用的部分,在经过深入的分析之后能够得到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

  北京时间1月15日10时53分,“人民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人民星云”项目全面开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事业。2019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的策略纲要》,强调数字乡村要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要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由此可见,数字乡村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2020年,10月,由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的“乡村振兴行人民在路上”——人民星云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全国百城普惠项目正式对外发布!项目一经发布,引起业界关注。

  据了解,人民星云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采集、监测、共享、分析、预警和决策等功能模块,包括“数字农业、数字农村、物联网、溯源管理、产销衔接”五大重要内容。

  相信星空遥感助力农业科学技术赋能的同时,也会对振兴乡村工作和当地进行城市名片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宣传起到更大作用。